今夜,在石码听九龙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方36号 Author 高舒 杨晖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胜利(victor)留声机公司广告铁制挂盘
近现代史学将史料分为文本、口述、图像三大类,不包括声音。“做史者能多求根据于此等目睹之事物,史之最上乘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看得见,比听得着,似乎更加靠谱。但这种思路大概出现在录音技术之前。
人类对历史的记录方式因为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而几乎被彻底颠覆,不但成就了至今领先世界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还诞生了一系列职业、非职业采录的田野原声,发展为全球民族音乐学的入门礼。
蜡筒、钢丝、唱片、磁带、光盘等过往录音载体,通过可复听的技术捕风捉音,将即时性的非物质典型——声音,用物质的方式保存下来,弥补了实物史料的形象性缺憾,甚至重塑历史印象。
郭明木在高清电子显微镜下检查和修复留声机唱片音轨
流动的九龙江两岸曾经有过多少响动?日前中国唱片总公司耿丽媛主任回顾其2016年在鼓浪屿策划、建设和运营首个国家级综合性唱片主题博物馆“中国唱片博物馆”,提起一个熟悉的人名——郭明木。
定位郭明木老师,有点意思。
家在石码,拥有唱片档案馆的他在音乐界、语言学界、唱片收藏界早有地位。我回漳州找过他,他上北京找过我。前些年组织北京智化寺京音乐节,我想做同一传统音乐曲牌、曲目的历史声音比照,他一下子就送来了智化寺艺僧们早期灌录的黑胶唱盘。
关键是,这类收藏,他的百宝柜里似乎有的是。你要说他local(本地化)吧,确实!他常待在石码,想吃Q版海蛎煎,“巷子口那家蛮正宗”,他比谁都清楚。金子在哪儿都闪,多面的钻石更亮。随着孩子安家厦门,外界也视他为那里的代表。而他,有四面声墙相伴,依着自己的节奏,优哉游哉,两地生活。
郭明木收藏的邓丽君第一张唱片,1967年10月发行,邓丽君时年14岁
他做收藏的意义不屑于猎奇,种类丰富,从留声机、电唱机,78转的粗纹虫胶唱片再到33转、45转的密纹PVC唱片;注重闽南特色,以不同时期的国内外音乐、戏剧、曲艺录音为主,也有国家视野,包括了赵元任等语言学家演示音素、音位变化的音响档案。音韵曲折婉转,表达逻辑,音符曲折排列,又有艺术细节。历史的声音和城市的音响,叙述事件,满足审美,叫醒过不同时代的耳朵。
2019年,我在中国音乐学院《口述“故事”:充满可能性的知识、记忆与真实》讲座中,讲过这类技术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学术史意义。1950年,我国民族音乐学科奠基人、中国音乐研究所杨荫浏先生带着当时全国唯二的钢丝录音机采录了民间艺人阿炳(华彦钧)的六首绝唱,并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全国放送,才有了今天送上太空的《二泉映月》、小泽征尔为中国二胡流泪的故事以及国人心中典型的民乐印象。现这份音响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世界的记忆”,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声音史总期待通过不同载体探知背后的世界。城市瞬息万变,历史长久流光,建立一部可听的城市叙事史,存档关于声音环境和听感逻辑的记忆颇有意义。漳州城的人需要传出更多的响动,图文史料也许是默然的见证者,存档声音却像能说会道的讲古人,是讲故事的最上乘者。
撰 文 ▏高 舒
九龙江口南岸的石码,一条名叫海关后巷的市井小巷,行人偶尔会听到古早的留声机播放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嘶哑的唱腔捎带上旧时光的万般风情,在巷子里微微流淌,若隐若现。老唱片收藏家郭明木的三层小楼便坐落于此,与九龙江仅一街之隔。
走进郭明木家,是与老歌一样的旧日格调,楼下楼上桌上摆放的数台老式大喇叭口留声机格外显眼,二十多年来,他收藏了8000多张老唱片,其中有2000多张是清末民初闽南戏曲音乐唱片,百年来九龙江口的历史回声便浓缩在一屋的书柜里。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哥伦比亚柜式留声机
对于家门口的这条江,郭明木讲起来如数家珍,“这段江岸以前有二十几座码头,航运十分发达,清末民初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最为热闹,那个时候石码是厦门岛进出货物的中转站,而石码人下南洋是说走就走,所以这里华侨特别多。”彼时,厦门湾船舶云集,漳、厦、泉街区改造建设如火如荼,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唱片留声机登陆闽南,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形态悄然风行成为时尚,让无数人为之痴迷。
在上海滩,来自漳州的文学大师林语堂便是较早拥有留声机和唱片的人,他在书中写道:“带一架留声机……可以听到年头年底所有听惯的乐调。”
1930年德国兴登堡留声机公司灌录的“漳州儒家曲”,也就是今天的“锦歌”留声机唱片
从上个世纪初到四十年代,美、英、法、德、日等五个国家二十多家唱片公司先后录制了数量众多的南曲、歌仔唱片,总发行量上百万张,在东南亚以及台湾和北美华人地区出版发行。“一百多年前,菲律宾华侨蔡浅在鼓浪屿灌录了一批南音老唱片,被冠名为《厦门御前清曲》,主要是在南洋发行,还有美国的华人居住区,这些从话匣子传出的乡音乡曲,让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华人华侨激动不已,唱片成为当地华侨华人思念故乡的信物。”郭明木抚摸着老唱片介绍道,“随后这些唱片和留声机也飘洋过海来到他们的故乡,回到大陆闽南,也让当地华侨人家风光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他的藏品中,一张封套上面写“唐山”字样的唱片成了华侨对祖国眷恋之情的鲜活注脚。
当来客惊叹于满满一屋子的唱片收藏品时,郭明木总是满怀崇敬地说:“不是我厉害,是华侨厉害。”华侨将唱片带回家乡,在战乱和动荡的年代想方设法让唱片留存下来,个中艰辛难于言表。
美国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于1908年发行的厦门南音留声机唱片
南音起源于泉州,在厦门借着唱片的出现走向世界,而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至今、最早的南音(选集)著作却是出自于九龙江下游的海澄月港,这就是现存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龙彼得教授所发现并披露的《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简称《满天春》,于十七世纪流入英国。
这样的发现让郭明木引以为豪,在他心目中,“福建南音,月港没有缺席”。
撰 文 ▏杨 晖
“九龙江记忆与探寻”融媒体产品以图文、微纪录片及线上线下展示的多媒介融合形式,开启一次九龙江文化的追寻之旅。
每期邀请文化和旅游部非遗保护专家高舒,地方文史工作者、纪录片导演杨晖同台作客,挖掘和梳理九龙江流域伴江而生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非遗传承与先民过台湾、下南洋的往事,由此编织起海内外闽南乡亲“同根、同祖、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纽带。
我们也籍此为大家娓娓讲述一座城的亲水故事,记录人与水相互依存的文化创造,致力构建漳州本土文化高地,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联合出品
闽南日报文创院 × 杨晖工作室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闽南日报》2023年4月17日第6版
来源:南方36号
本期编辑:赵露佳 李伟
值班主任:林堃